欢迎您的到来,请登录注册 繁體中文
首页 > 书库 >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

鸣冤击鼓此榜不公 文 / 木兰竹

    朱标花了一点点时间告诉张琳、孔佑、练子宁三人需要做什么。

    大致就是好好安抚学生,并监视是否有学生参与其中。朱标会派人混入这些学生,帮助他们行动。

    孔佑和张琳还有特殊任务。如果朝中大臣真的一个北人都不录取,以他二人的身份,就算不调阅试卷,也足以证明大臣们的谎言。

    孔佑有些紧张。他本认为自己的答卷很完美,现在有些担心还不够完美,在朝堂上无法为老师“作证”。

    练子宁心态非常好。他已经从可能会出现科举舞弊的惊怒中脱离,笑着羡慕道:“两位这才是真的青云直上了。”

    张琳抿了一下嘴唇,脸色不怎么好看。

    朱标细心发现了张琳的神色,道:“你有什么问题就赶紧问,不要支支吾吾憋在心里。”

    张琳犹豫了一下,道:“晚生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他想了一会儿,才组织好语言:“因祖父余泽让朝中大臣承认北方学子中有能人,晚生心里……心里不知道为何,有些难受。”

    练子宁自以为了解张琳,宽慰道:“我知道你自傲,不乐意用祖父的余泽来讨要前程。但这次是意外,且就算你不显露身份,肯定也能金榜题名,青云直上。我开玩笑而已。”

    张琳摇头:“我难受不是这个原因……我也说不清。”

    记住网址

    孔佑若有所思,看向朱标。

    朱标脸上浮现出无奈的微笑,对朱橚招招手,朱橚从怀里掏出一卷加了增刊的还未发行的报纸。

    朱标翻到其中一版,道:“看看这个。”

    张琳恭敬接过报纸,孔佑和练子宁一同凑过去观看。

    报纸中写的是北方从宋时起,坚持保留中原文化的故事。

    燕云脱离中原四百年,当地大族大多在辽金朝廷做官。他们没有放弃中原文化,孜孜不倦向辽金输出中原文化,促成了辽金的汉化,保留了许多珍贵典籍。

    河南和山东身为中原腹地,在三易回河后变成黄泛区,千里沃土盐碱化,衰退的经济和频繁的战乱让其经济迅速衰退。但仍旧有许多文人坚守在这里,孜孜不倦地教化百姓,耕读世家们一代又一代一边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存,一边保留着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。

    朱标的足迹遍布中原腹地。

    后世中原几省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陋俗让人深恶痛绝,成了落后愚昧的象征。

    但凡事有两面性。

    两晋的五胡乱华、唐末的五代十国、北宋的三易回河、南宋的金国统治……之后是元朝,一代一代,上溯一千年起,中原文化的根就在反复被挖掘砸烂。

    放血,挖肉,拆骨……每一个踏上中原大地的民族,都曾经尝试过灭掉中原文化的根,断掉华夏文明的脉搏。

    中原百姓在被汉家王朝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下,固执地念着“之乎者也”,手握着毛笔,没有笔就拿着树枝,一笔一划不断重复着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明。

    哪怕是屡次对异族跪下的衍圣公,他们也在保留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上绝不妥协,在异族最初高压的政策下孜孜不倦地教化百姓,培养华夏文明最传统的文人。

    不仅是中原,所有北方人都是这样。

    民族融合,就是这些被异族反复占领的地方的百姓,用一代一代的倔强,用自己的骨血灵魂浇铸而来。

    这之后,才有中华民族。

    “我是个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。”

    朱标曾看见有人逃跑时抛下能保命的金银细软,只抱着一匣子书,在逃荒路上一边被人嫌弃,还非要握着树枝教流民的孩子写字。

    朱标也曾看见金碧辉煌的元朝皇宫里,存在着大量汉文典籍。史官们孜孜不倦记录着历史,大儒们孜孜不倦地研究着经书,留下的手稿字迹仍旧端正。

    有元臣曾跟随元朝皇帝北逃。许多人南归之后,第一件事是上奏朱标,和朱标一起去挖出他们埋在地里的藏书。

    这群人不知道藏书能不能被一个“识货”的人挖出来,但至少留在这里,这些孤本能逃过大都城破这一次大劫。

    他们后来、甚至现在也迂腐,他们的固执却并非一无可取。

    他们的未来需要改变,但他们的坚守也应该被众人知道。

    华夏的文脉并未在北方断绝。

    朱标问道:“你是不是想,比起衍圣公和张文忠公,北方普通没有显赫家世的普通学子,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梦想,更应该出现在朝堂中?”

    张琳用袖子擦拭眼泪,拱手道:“是。祖父曾说过,他只是一运气很好、家中稍稍富裕,能够读书的平头百姓,祖上没有什么王侯高官,和所有百姓都一样。张家隐居,也是祖先遗愿,不可以先祖名声谋利。”

    张琳又用袖子擦拭了一下止不住的眼泪,继续拱手道:“为了北方学子,我愿意不遵守先祖意愿。可太子殿下已经写了这样的文章,为何不直接在朝上用这篇文章?而是要用衍圣公和祖父的名声?”

    朱标看着张琳的眼泪,于心不忍。

    但充满着理想的学子也应该好好看着现实,才看得清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路。

    “因为朝中掀起南北榜案的诸位大人们,并不在乎这些啊。”

    朱标的声音很轻,但每个字又都咬得很清晰。

    “朝堂争斗,如蛇打七寸。北方文人的坚守入不了他们的眼,只有衍圣公和推动元朝科举、让他们或者他们的先祖有了官身的张文忠公才入得了他们的眼。”

    朱标指着报纸。

    “这些不是给他们看的,是给百姓、给你们、给还未被利益迷了双眼心中理想尚存的人看的。明白了吗?”

    张琳神色恍惚,半晌无言。

    孔佑轻轻抬起袖子,掩面咬牙,神情痛苦。

    练子宁喃喃道:“这样吗?原来是这样?怎么能是这样?”

    自穿肚兜时就开始教书育人的朱标,看着三位动摇的学子,神情如看着他那些曾经天真过的学生们。

    他站起来,走到三人面前,虚握着拳头,用指关节在三人头顶上各自轻轻敲了一下。

    “回神。”

    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”

    “路虽迩,不行不至。”

    三人抬起头,眼中有泪光,也有些并非由泪水折射,仿佛发自内心的微光。

    “大明的未来是我们的,是你们的。”

    朱标手指轻轻点了点报纸,语气坚定。

    “是所有看了这期报纸会流泪的人的。”

    “诸君,共勉。”

    三人起身,没有下跪,只是躬身作揖。

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朱棣抹了抹脸,不知道什么时候,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。

    他与朱橚对视了一眼,两人同时用手背胡乱抹了一下眼睛和脸颊,也难得庄重地对朱标作揖。

    朱标后退一步,对着面前的五人,躬身作揖回礼。

    此刻、此地、此礼。

    与身份无关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朱标亲自送走三人后,刚回到庭院,庭院中已经摆起了另一桌宴席。朱元璋正在桌前大快朵颐。

    “爹,你什么时候来的?”朱标疑惑。

    朱元璋道:“你在吃烤乳猪的时候我就来了。”

    朱棣插嘴:“怪不得我数着烤乳猪的只数不对。”

    朱橚扶额叹气。他四哥居然还数了吃了几只烤乳猪?

    “那三个小子不错。”朱元璋放下猪腿,用帕子擦了擦嘴和胡须,唏嘘道,“大明终于培养出属于大明的学子了。”

    朱标叹气:“是啊,真不容易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拍了一下桌子,破口大骂:“是啊!真他娘不容易!那群人,之前不肯考科举,征召还装疯卖傻,现在倒是抢起科举名额了!”

    朱元璋的记忆力虽然不如朱标,也算天赋异禀,特别是在记仇方面。他开始一个一个数着那些“元遗民”,双手大幅度挥动,好似要冲上前和这群人打架似的。

    朱标走到朱元璋身后,替暴怒的朱元璋捏肩膀,等他爹消气。

    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太子,自家爹是朱元璋之后,自大明建立以来洪武皇帝所受的委屈,才让朱标开始真切的心疼。

    和后世想象中的不同,元末明初的时候,已经不流行“华夷之辩”。特别是南宋大本营的南方士林,对元朝可能比北方士林还要忠心一些。

    这很反直觉。因为元朝严格控制南人进入朝廷中枢,按理说,南方士林应该被歧视,对元朝不满才是。

    问题就出在元朝行政不下地方,执行包税制上。

    元朝一边警惕南人进入朝廷中枢,一边又对南方士林实行了极为宽和的安抚政策,让南方豪强自己治理家乡。在南方百姓遭受苦难的时候,南方士林豪强则过得如土皇帝一样的日子。

    就算是刘基等人,他们也曾感激元朝对南方政策的“宽和”,组织起义军自发剿灭红巾军等起义军。

    区别是,刘基等人眼中还是看着百姓,最终愿意投奔明军。而南方士林大部分人都仍旧怀念元朝。

    相比南方,北方因离大都太近,被元朝廷剥削得很厉害。再加上蒙古贵族的暴|行和自然灾害的蹂|躏,北方士林中一些人反而对元朝廷怨气更深。

    写遍元朝底层困难和元朝暴|行的“元曲四大家”,关汉卿、白朴、郑光祖、马致,皆是北方士人。

    因对元朝的怀念,再加上朱元璋出身卑微,崛起后多次与程朱理学作对,还搞什么井田制,南方士林多都憎恶和轻视朱元璋,认为明朝只是昙花一现,很快就会失败。之后无论是元朝回来,还是某个举兵的豪强谋夺了灭元的胜利果实,这天下朱元璋肯定坐不长久。

    在这样思想下,朱元璋在建国后连续三年科举,每次录取人数都不到满额。

    赶考文人太少,基本没有淘汰,全部授官。基层良莠不齐,这也是空印案发生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为了弥补人才的巨大缺口,朱元璋征召和科举并重。结果这征召,几乎成了“强拉壮丁”。

    被征召的士人,有的以赡养父母的借口推辞,更有甚者蓬头垢面装疯装病,甚至以死为要挟拒绝出仕。

    朱元璋哪怕下了诏令,不准士人拒绝征召,也只能作罢。

    还好,朱标在军中推广教育,季仁寿、朱升、宋濂三位大先生在军中兢兢业业干了许多年,培养出一批文吏,才补足了大明官吏的空缺。

    军中教育、基层公学、勋贵官学三者的人才储备,也在朱元璋屡次清空官场的时候,没让大明的官府变成了一个空架子。

    这些人在大明官场动荡的时候,从青涩的“纸上谈兵”者,逐渐成长为干练的能吏。

    虽然也有人中途倒下,或与其他人同流合污,但大明朝堂的屡次动荡,终归没有影响到百姓的休养生息。

    洪武四年停试一年,洪武五年重新科举,之后定为三年一次。今年正好是洪武八年。

    这三年时间,大明日新月异,百姓的生活和大明的国力都蒸蒸日上。残元已灭,东北、安南、河西走廊等地尽归大明,高丽、倭寇也上表称臣。

    原本以为朱元璋当不了多久皇帝的人发现,大明恐怕短时间内不会灭亡了。他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进入朝廷中枢的机会,如果不做点什么,他们预想中的如在元朝时的美好生活不会到来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太子回来了。

    大明的太子,居然是北直隶知省朱标。

    朱标怀疑,如果南北榜案真的出现,他是最重要的诱因之一。

    如果不在自己坐稳太子位置、掌握朝中大权之前把南北分榜的事定下,他们很担心自己这个北直隶知省会偏袒北人。

    或许他们已经拜谒过中书省诸位出身江南的相公们很多次,但相公们一定会说“有才有德者居之”,不理睬他们。

    “标儿,他们不仅要定下南方优势,还要挑起你和刘基他们的争斗吧。”朱元璋骂完之后,拍着桌子道,“谁不知道你在北直隶当知省的时候有教化之功。如果北方学子无一人中榜,你肯定会愤怒!”

    朱标甩了甩捏爹的肩膀捏酸的手,道:“嗯。一帮人说会试没有舞弊,一帮人说会试舞弊要杀了舞弊的举子。为了护住家乡无辜的学子,先生们恐怕也只能与被愤怒冲昏头的我为敌了。唉,我年幼成名,自恃才高。少年天才总是自负的,怎么能容忍这样的折辱?”

    朱元璋:“……噗嗤。”

    朱标笑道:“好了,爹,吃饱没有?没吃饱继续吃,吃饱了陪我去散步,我吃得好撑啊……嗯?季泽和幼泽呢?”

    朱元璋笑骂道:“朱狗儿和朱猫儿在我骂人的时候就跑了。不孝子!”

    朱标苦笑。弟弟们才不是不孝,是爹你太吵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伤好之后就离京继续屯田的常葳,在朝中无人知道的情况下,带着一船乔装打扮的人悄悄进了京。

    常葳有了准太子妃的身份后,与朱标频繁通信,所以朱标在信中夹杂一些密令,无人怀疑。

    她悄悄将身在安南的官学第一批学生接回京城,安排好他们的身份和任务后,又悄悄离京,继续大张旗鼓地搞屯田。

    常葳经常迷路。她失去音讯的时间,别人以为她又不小心迷路到那个山谷中顺带剿匪了。

    朱标的学生们进京后,伪装成赶考的学子,帮助自和朱标文斗后已经隐隐成为这届赶考学子之首的孔佑、练子宁和张琳提前安抚学子。

    若南北榜案发,不仅北人士人以后利益会受损,这一届南人考生恐怕最轻就是一个剥夺功名,最重可能被冤杀。

    不是每一个学子的演技都很好。但放榜前学子们的情绪本来就不会太稳定,历史中还有考生在等放榜的时候焦虑死焦虑疯的。再加上朝堂上的人也很紧张,学子们顺利度过了最初最迷茫、惶恐、惊怒的时期,将情绪压在了心底。

    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。

    三月中旬,会试放榜,上榜士子们名字一个一个被唱响。

    十分诡异的是,以往放榜的时候学子们一定会非常激动。这次放榜虽然有百姓的欢呼和差吏们的贺喜,但学子们显得特别沉着冷静,甚至连赏钱都不给。

    这让报喜的差吏和百姓都很茫然。以前这是赚钱的好时刻啊,现在学子们怎么都抠门了?难道在京中多住了几个月,各个都变成穷鬼了?

    扫兴!

    学子们有的聚集在榜前,有的聚集在稍远的茶楼酒肆,窃窃私语。

    “这个人籍贯哪?”

    “长江以南。”

    “就算是南直隶,也没有长江以北的学子上榜。”

    “嗤。”

    “练兄怎会只排在三十一!”

    练子宁喝了一口茶,戏谑道:“我的脑袋保住了。”

    一位叫祝海程的学子苦笑:“难道前十还真能全是浙江人?”

    练子宁对祝海程拱手:“祝兄与刘丞相同属青田老乡,看来能提前恭贺祝兄成为会元了。”

    祝海程摸了摸自己的脖子,苦笑更甚:“是是是,提前恭贺我的脑袋可能不保了。”

    周围学子,无论南人北人皆摇头苦笑,不知该如何安慰。

    “以我的学识,虽然争不得三鼎甲,二甲赐进士出身轻而易举。”祝海程摸着自己的脖子道,“可惜功名变成了污名,连这颗好头颅也要不保了。诸位同榜,可否与我下楼共赏我这功名变成了污名的金榜题名时?”

    一众学子起身:“祝兄请。”

    祝海程一甩衣袖:“诸位请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微臣弹劾主考官刘三吾科举舞弊!”一位垂垂老矣的会试考官,来不及等上朝,跑得鞋都掉了一只,在皇宫前敲响了鸣冤鼓。

    历朝皇帝都会在皇宫前设置鸣冤鼓,敲响鸣冤鼓可以面圣,但敲鼓者会先挨板子。如果诬告,直接处死。

    守在宫门口等着学子们来皇宫前告状的朱文正神色大变,上马冲到鸣冤鼓前,下马的同时一脚踹开要拉扯那位老臣去打板子的禁军:“滚!”

    “燕王,这是规矩。”指挥人来拖曳老臣的大臣皱眉道。

    朱文正将老臣护在身后,冷笑道:“什么是规矩?这是我朱家的天下,我朱家人就是规矩!本王这块能免死一次的燕王牌子,还保不住一个敲响鸣冤鼓的人?!”

    大臣愤怒道:“燕王,这里不是你的燕地!”

    “燕地是大明,是皇帝,是太子的燕地,可不是我的。别胡说!”朱文正拔出刀,怒目而视,“谁敢过来!来人啊!护送王大人进宫面圣!本王倒要看看,谁敢拦我!”

    朱文正一刀劈向那个大臣,吓得那个大臣连连后退。

    一堆护卫趁机上前,将朱文正和那位老臣护在身后。

    朱文正半跪在地上,道:“王老夫子,上来,我背你去。”

    这位鸣冤击鼓的老臣,居然是曾赖在北京劳动改造营不走的南归元朝重臣王亮!

    王亮摇头:“不用、不用……”

    朱文正骂道:“这个时候了你还计较什么规矩?赶紧!”

    王亮一咬牙,爬到了朱文正背上。

    朱文正稳稳将王亮背起来,朝着宫里跑去。

    宫里跑马需要请示。朱文正虽然蛮横,但不想给朱标添麻烦。请示太慢,不如两条腿。

    他一边跑,一边埋怨:“王老夫子,你递折子入宫面圣不行吗?不知道敲了鸣冤鼓要挨板子吗?你这身板,一板子都撑不住!”

    王亮老泪纵横:“来不及,来不及啊。会试放榜后,学子们定会立刻喧哗,说不定还来皇宫喊冤。你看看,皇宫外守着那么多人,就是等着他们来!我绝不能让他们死,不能让他们任何一个人冤死!”

    所以你就来寻死吗?朱文正咬了一下牙冠,奔跑的速度加快:“放心,有标儿在,他们谁也不会死。”

    王亮又哭又笑:“对,你在宫门口等着,太子一定预料到了。太好了,太好了……”

    王亮泣不成声,呜咽的声音仿佛野兽进入绝境时的哀嚎。

    “那是科举啊,那可是科举啊!他们怎能如此,怎能如此!该杀!全都该杀!”

    “皇上杀得对,太子杀得对!都该杀!杀得还不够,还不够!”

    这位自入朝后就对朱元璋诸多暴虐政策不满,经常直言劝诫朱元璋行德政仁政的老儒双目赤红,满口喊打喊杀,仿佛疯魔。

    朱文正深吸了一口气,再次提速,跑得比他在战场上落马逃命还快。

    “我是燕王朱文正!谁敢拦我!”

    “让开!传报皇上,燕王朱文正求见!”

    “全给我让开!”

    在朱文正的呵斥下,宫中侍卫、内侍居然无一人敢上前阻拦。

    远处,朱标一身太子华服,站在白玉台阶上背手而立。

    “停下。”

    朱文正一个急停,差点栽倒。

    朱桢赶紧上前扶住朱文正,并将王亮从朱文正身上扶下来。

    朱标走下白玉台阶,低声道:“正哥,做得好,非常帅!”

    朱文正咧嘴笑。

    “王夫子,你先到偏殿整理仪容。”朱标帮王亮正好头冠,道,“之后交给我,相信我。”

    王亮双手握着朱标的手,哽咽不止:“我信你,我信你,我只信你!”

    “标儿,一定不要让那群人好过,让他们死,让他们身败名裂,让他们遗臭万年!”

    朱标另一只没有被王亮握住的手,覆盖在了王亮的双手手背上,反握住王亮的双手。

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晚生祝海程,不服!”

    祝海程撩起衣摆,跪在榜前。

    “此榜不公!请诸位大人复查!”

    “请皇上严查!”

    “此榜不公!”

    在祝海程身后,此榜上榜学子按照放榜位次依次跪下,皆放声高喊。

    会试榜上的皆是南方学子。

    跪在地上喊不公的皆是南方学子。

    即便这是事先约好的事,当这一幕真的发生的时候,遭遇不公的北方学子们心中仍旧像是被一团火焰点燃。

    这团火焰燃到了双眼,却化作了两行热泪流下。

    张琳使劲攥紧双拳,看向孔佑。

    孔佑对他点点头。

    该轮到他们了。

    “你们怎敢……”

    有官员早就猜到学子会愤怒,但他没想到的是,高喊不公的居然是已经上榜的北方学子,不由愣了一下,才派人上前捉拿。

    这时候,一队人站在了这群学子面前。

    他们抖落手中衣袍,披在了身上。

    暑风猎猎,衣袍猎猎。金红色的火焰袍在刺眼的阳光照耀下,仿佛真的有火焰在衣袍上燃烧。

    朱樉、朱棡、朱棣、朱橚四人丢掉斗篷,露出皇子蟠龙服,又将火焰外袍穿在最外面,走到了队伍的最前端。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书页       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